最安全的娱乐平台
CN ∷  EN
新闻动态

赵匡胤为何轻易篡夺了后周江山?只怪柴荣机关算尽,亲手送出皇位
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5-04-13 07:35 点击: 142

宋太祖赵匡胤,就那么一穿上黄袍,后周的天下就到手了,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好笑。你想啊,他这皇位抢得也太轻松了点,跟其他那些刀光剑影、血流成河的宫廷斗争比起来,简直就是小菜一碟。让人感觉柴荣死前好像一点防备都没有,连个能拦住赵匡胤的人都没安排好。

其实柴荣并非没安排亲信,只不过这个亲信是赵匡胤。赵匡胤本应是柴荣指定的,用来辅佐柴宗训的人。但谁能想到,就是这个被完全信任的人,最终篡夺了他的皇位。而那些本有能力阻止赵匡胤的人,却被柴荣给提防了。说到底,都是柴荣自己太精明,结果却把皇位拱手让人了。

【后周的储君危机】

郭威当上后周的皇上后,对选谁当太子这事挺犯难。他亲生的几个儿子都被汉隐帝给害了,现在身边能挑来当太子的,就剩下三个人:养子柴荣、女婿张永德,还有外甥李重进。说起来,柴荣原本是郭威的侄子,但他本事大,郭威就认他做了养子。

要是柴荣有资格当储君,那另外两个人其实也行,特别是李重进,他和郭威的血缘关系明显更近。但郭威最后还是挑了柴荣。不过,这储君的位置可没那么稳当,连郭威自己心里都在犯嘀咕。好在柴荣够争气,这么多年南征北战,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。再加上郭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这才打定主意把皇位传给柴荣。

954年,也就是显德元年,郭威病得挺重,快不行的时候,他把柴荣、张永德、李重进三个人叫到床边。他交代了些后事,然后让张永德和李重进在柴荣面前跪下,认柴荣当新君主。这两人心里也明白,郭威这是想在临终前用自己的威望,确保柴荣能顺利坐上皇位。

张永德这人吧,性格挺随和,不太爱挑刺。可李重进就不一样了,他心高气傲,老想着争那把龙椅,但现实摆在眼前,也只能低头认命。说实话,不论是郭威还是柴荣,心里都跟明镜似的,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都不是好惹的茬儿,自然得想法子防着他们点儿。

【对二人打压却让赵匡胤崛起】

柴荣当上皇帝后,表面上没法直接收拾张永德和李重进,所以他想了个招儿,把这两个人都调到了禁军里头。张永德呢,被提拔成了殿前都指挥使,李重进则当上了侍卫亲军的头儿。这俩位置,在后周那会儿,可都是手握大权、响当当的军职。

但实际上,柴荣心里对他们两个始终有根刺。这俩人身份太敏感了,以前还差点当上太子,又是郭威的亲属。要说柴荣对他们没戒心,那肯定是瞎扯。五代那会儿,篡位跟吃饭似的,太常见了。所以柴荣当皇帝那会儿,大部分心思都花在防着这两位“亲戚”上了。至于后来篡位的赵匡胤,那时候还在开封府当个马直军使呢。

开封府里有个马直军使的官职,虽然不算大,但能在皇上身边做事,那肯定有机会往上升。毕竟,好运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。到了显德元年,也就是954年那会儿,北汉和契丹瞅着新皇上柴荣刚上位,脚跟还没站稳,就趁机攻打后周。两边在高平县打了一场特别重要的仗,这仗有个名儿,叫高平之战。

战役刚开始,后周那边挺不顺的,一直往后退。不光是后周的大将樊爱能带着人投了敌,就连他们那边几个挺能耐的将领,在这场大战里,不是吓得不敢打就是直接投降了。这可把柴荣给气坏了。就在这时,赵匡胤站了出来,带着禁军大声喊着往前冲,还叫上张永德从左边一起猛攻,不要命地打。再加上柴荣自己也不顾危险,跑到战场上亲自指挥,最后总算是把战局给扳回来了,赢得了高平之战。

这一仗打完后,张永德因为打得好,被提拔成了禁军的头儿,也就是殿前都点检。不过,要说收获最大的,还得是赵匡胤。这时候的赵匡胤已经是柴荣身边的红人了,柴荣还让他负责给禁军招人。赵匡胤就趁这个机会,往禁军里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。这些人啊,后来都成了他当皇帝时候的重要帮手。

【柴荣驾崩前的人事安排,四股势力互相制衡】

柴荣是五代十国那会儿的一个英明皇帝,虽然坐龙椅的时间不长,但他愣是让后周有了快要统一中原的苗头。他不仅接连跟其他的小国打仗,还差点儿就把燕云十六州给攻下来了,想要重振中原的防线。

在柴荣最后一次带兵出征时,他因病不得不返回。途中,他听到了“点检将来做皇帝”的预言,这让他心里很是不爽。一回朝,他就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给撤了,紧接着,他又把儿子柴宗训封为梁王,打算让他以后继承皇位。为了让儿子能稳稳当当地坐上龙椅,赵匡胤接着做了以下几件事情来铺路。

首要之事是提升文官的地位,像魏仁浦、范质、王溥这些文人被安排进了枢密院。枢密院呢,它自己不直接带兵,但负责调动兵马和官员的任免。这样一来,文官们就没法篡位了,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大权,管住那些武将,保证国家权力交接稳稳当当。

接着,柴荣让韩通当上了侍卫亲军副头头,让他手握大权。虽说李重进挂着侍卫亲军总指挥的名头,但那只是个空头衔。为了压制李重进,柴荣之前已经好几次削弱了侍卫亲军的势力,取而代之的是加强了殿前军的地位。

不过,加强了殿前军后,张永德作为殿前都点检的地位就变得比侍卫亲军的李重进还要高,他们俩以前就让人头疼,现在得更想办法削弱他们。因此,柴荣把赵匡胤提上来做了殿前都点检。他这么做,其实就是为了拿掉张永德的军权,同时也给李重进点颜色瞧瞧,让他别太嚣张。提拔韩通和赵匡胤,就是这一策略的一部分。

最后,柴荣让岳父符彦卿当上了天雄军节度使,和昭义节度使李筠联手,增强了藩镇军的实力。这么一来,枢密院虽然管着兵权,但不直接带兵;禁军的侍卫亲军和殿前军能带兵,却又没法调动兵马。侍卫亲军和殿前军还各有各的一套体系,互相盯着,不让哪一方独大。要是禁军里有人想闹事,另一支禁军就能和外面的藩镇军联手,把他们给收拾了。

柴荣精心布局,让枢密院、侍卫亲军、殿前军和藩镇军之间相互牵制,确保皇权稳固,谁也别想独大。然而,他虽计划周全,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,那就是在五代时期,忠心这东西根本靠不住。

【赵匡胤轻而易举的篡位】

五代十国那会儿,皇帝换得勤,比家里换媳妇还频繁。说到底,人都为自个儿着想,枢密院那些人也一样,为了捞点权,跟赵匡胤勾结上了。赵匡胤呢,在禁军里头更是使劲儿扩充自己的地盘。

赵匡胤管的殿前司,人数没侍卫司多,但都是禁军里的高手。他老爹赵弘殷以前做过侍卫马军的二把手,这给赵匡胤在侍卫司里留下了不少人脉。赵匡胤就靠着这层关系,跟不少人结拜成了兄弟,聚拢了一帮人,号称“……”。

这些人早在后汉初年就跟了郭威,到了后周,他们已经成了禁军里的头头脑脑,手握大权,像石守信、王审琦、刘守忠这些人就是例子。除了他们,赵匡胤身边还有一堆禁军将领的铁哥们儿,慕容延钊、韩令坤、高怀德、赵彦徽、赵晁这些人都算,可以说,赵匡胤把禁军势力牢牢抓在了手里。

显德七年,也就是公元960年,后周那边突然传来消息,说契丹和北汉联手打过来了。宰相范质他们一伙人,想都没怎么想,立马就让赵匡胤带着禁军去迎战。这一决定,正好给赵匡胤创造了个篡权的好机会,也让人感觉,赵匡胤早就和那些文官们串通好了。

接到出兵指令,慕容延钊这个殿前军副头头儿就先动身了,接着赵匡胤他们这些武将也跟上出征。那个禁军头儿李重进,他早就离开京城去守扬州了。这样一来,开封城里头,就只剩韩通这个大老粗在看家了。

大军才走没多久,开封城里头就传出了句怪话。有人跟范质、韩通说,得早点提防着点。可他俩呢,压根儿没往心里去。等到大军走到离开封东北大概四十里地的陈桥驿时,赵光义和赵普私下里头就开始散布赵匡胤要做皇帝的消息。一看士兵们的情绪都被挑起来了,他俩立马派快马回京,告诉已经是一伙儿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,让他们赶紧做好准备。同时呢,在军队里头也开始张罗着怎么拥立赵匡胤,劝他即位。

赵匡胤披上了黄袍,带着大军回了京城。说到出征那事,其实只是个谣言。耶律璟这人,根本没有他老爹耶律德光那种远大抱负,整天就知道喝酒玩乐,中原的事他压根不关心。就连柴荣打下了莫州,他也觉得无所谓,说那是中原人的地方嘛。至于北汉,已经被压着打了好多年,现在正在慢慢缓过来呢。

一到开封城,城门早被石守信把守得严严实实,大军很顺利地就进了城。韩通一听赵匡胤穿上了黄袍,还没反应过来呢,就被殿前司的王彦昇给杀了。范质和王溥呢,他俩也没多事,当天就搞了个禅让仪式。禅让的公告啊,翰林承旨陶穀早就准备好了。赵匡胤也是干脆,直接就把禅让大典给办了。

赵匡胤真的没人能拦得住吗?其实吧,要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还在禁军里待着,赵匡胤那一套肯定玩不转。他俩在禁军里那可是说了算的,特别是张永德,以前还是禁军的头儿呢。但柴荣自己有打算,把他们俩都调离了权力中心,这样一来,赵匡胤才有了可乘之机。

李重进一听说赵匡胤夺了皇位,那肯定是要拼死反抗的,他就跟李筠联手去打,但可惜啊,还是打了败仗。张永德呢,他和赵匡胤关系一直不错,想反对也没那个本事,干脆就站边支持了。也因此,到了北宋,赵匡胤对张永德那是相当不错。再来说说柴荣的岳父符彦卿,这家伙不光是柴荣的岳父,还是赵光义的岳父。他作为地方大员,都城出了这么大事儿,他很难立刻有啥动作,想插手也插不上。这么一来,柴荣想搞平衡的那一套,算是全泡汤了。

说实话,五代那时候真是乱成一锅粥,赵匡胤要是不动手夺位,迟早也有人会这么干,只不过可能动作慢点。毕竟,小皇帝柴宗训才几岁大,符太后也是个对权力没兴趣的女人。柴荣打下的这片江山,早晚得换人坐。

对于柴荣一家,赵匡胤篡位其实算是挺不错的结果了。毕竟赵匡胤这人还算讲道义,要是换成别人,恐怕早就把前朝的皇族给斩草除根了。

赵匡胤心里明镜似的,为啥自己能坐上龙椅,所以一建立北宋,他立马就搞了个“喝酒收兵权”的招儿。他清楚得很,尽管自己穿上了龙袍,但那些武将还是心头大患。北宋说白了就是后周换个牌子,底子是没变的。柴荣活着的时候,就已经动手削武将的权了。赵匡胤和赵普呢,就是在柴荣那套做法上,更进一步,推出了“重视文官,压制武将”的国家方针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最新资讯
推荐资讯